這個週末 11/15(日)下午,在 藝集生活 以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為主軸,遍歷「鋼琴家貝多芬」與「交響樂作曲家貝多芬」的靈感交會之旅,就要來到第四號G大調鋼琴協奏曲。
這首真是所有「G調」—G大調或G小調—鋼琴協奏曲的巔峰!
在我心目中,這首鋼琴協奏曲是綠色的,深深淺淺的綠;鋼琴的G大調破題就像樹梢在料峭春寒中冒出的新芽,而樂團在B大調的回答就像綻融雪地裡迅速挺起的雪鈴花那般,大膽的調性對話跳脫了習以為常的溫良恭儉讓、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對比,而是對於「新」的嚮往與好奇⋯⋯
不過,1808年在寒冷的十二月中躬逢其盛,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貝多芬專場音樂會中聆聽公開首演的維也納人們怎麼看待這個顯然打算「另類定義」鋼琴獨奏與樂團關係的協奏曲呢?
令後代作曲家、鋼琴家們紛紛貢獻自己的巧思打造裝飾奏(cadenza)到了這眾多的「裝飾奏們」可以被集結成一本譜的協奏曲——連Medtner都加入這個行列,為第一與第三樂章都寫了cadenza!
這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被稱為貝多芬的「地獄中的奧菲斯」("Orpheus in Hades"),
這首鋼琴協奏曲以及相關的鋼琴奏鳴曲們,又如何預告了足以影響整個十九世紀鋼琴音樂方向的貝多芬音樂思維、鋼琴聲響遠見與創新呢?
在走向「浪漫」的築夢踏實路途中,貝多芬給獨奏與樂團、給調性給和聲、給樂器音色與個性、給⋯⋯各種新意—貝多芬的「第四號G大調」以娓娓道來啟幕,卻預示了貝多芬「晚期」的不平凡身影!
圖一:1804-1805年左右的貝多芬肖像(感覺是很有個性的網美照)來源:網路圖片
圖二:以承繼貝多芬火炬為榮的李斯特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改寫的雙鋼琴版手稿。來源:圖書館數位典藏
2020藝集講堂 I 顏華容: 燃起鋼琴熊熊火炬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與協奏曲